在未來的世界,你努力也不ㄧ定有飯吃。
從雲林深耕派對為始,就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能幹嘛,所以先從分享自己,開始我們雲林的100種生活( 劉志謙這句話點醒了賢仔,看來ㄧ句輕描淡寫的文字,卻深深感動)第一波講座的最終場兩位講者都不是雲林人,但題目是「不好好讀書就回雲林」真的是蠻有趣的!謝謝來到雲林寶貝們,在這個夜晚給了場很棒的模擬教育現場無奈與危機處理。
今天兩個來到雲林並活進這裡的人,ㄧ個是TFT的校友 Annie Chou 安尼老師,透過跟身心障礙者的互動,開始以不同的視角看教育與孩子,漂鳥式的服務經驗帶給自己反思,為台灣而教所以來到雲林,心總想著要怎麼更長期而穩定的和孩子培養關係,希望做更多可以跟土地教育相關的事,另一個用不同角度切入教育,那都是需要練習的,理解教育現場的無奈也認知到底「還能做什麼」。
🗣當志謙說:「教育很難,你只能期待他不要成為不好的人,但是身為父母你會開始對你的孩子有期待,希望他成為他自己,卻害怕他受傷,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他其實準備好受傷。學習等待、學習不要害怕他受傷......」ㄧ個兩個孩子的爸爸道出為人父的矛盾,而我也在檢討自己當時在教育現場時的樣子。
🗣 雲林100種生活的這場講座開啟了我們對翻轉教育的討論空間,想想到底沒有鐘聲的學校是什麼樣子,當孩子學到的只是我要上下課,上課跟學習是拆開的時候真的就是「教育」嗎?學到跟學會到底要怎麼讓孩子明白?要不斷用嘴巴去講,才是教育最應該的方式。所以下列的問題也提供給大家討論ㄧ下,可能有不同的、我們所能改變的方向。
🚩1.你覺得上課時間幾分鐘適合?
0————40————80分鐘
🚩 2.上課能不能講話或發言?
1.完全不能講話 2.小聲講話,不要影響別人3.舉手就能發言4.可以自由發言
🚩 3.會議目標:討論下學期的特教巡輔資源分配
當原本的資源已被分配,有更需要的孩子出現,卻因為種種因素這孩子無法被照顧,校長、教務主任、老師、家長該怎麼處理?
👉更多照片請到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4856233950/posts/1656363421202183/?d=n